3773考试网
 3773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高考试题答案 - 正文
北京 上海 广东 山东 江苏 浙江 湖北 四川 天津 陕西 湖南 福建 重庆 安徽 辽宁 江西 海南 宁夏 吉林 山西 广西 云南 新疆 黑龙江 青海 甘肃 西藏 河北 贵州 河南 内蒙古

剖析函数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运用

来源:《求学》2004第10期 2005-5-10 11:54:01

“函数”是贯穿于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,它的知识点多、覆盖面广、思想丰富、综合性强,很容易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. 正因为如此,每年的高考对函数问题的考查所占的比例都相当大,可以说是常考常新. 尤其是“导数”和“向量”进入中学数学教材之后,开辟了解决函数问题的新途径,拓宽了高考对函数问题的命题空间. 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,谈谈如何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各类数学问题,并力图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函数思想的精髓.
运用一:以集合为载体的函数问题
例1   若A={x|-2≤x≤a},B={y|y=2x+3,x∈A},C={z|z=x2,x∈A},且CB,求a的取值范围 .
思路:联想图象,由形定数 .
解:B={y|-1≤y≤2a+3}. 如图,抛物线z=x2与直线x=-2、x=a的交点分别是(-2,4)、(a, a2),直线y=2x+3与x=-2、x=a的交点分别是(-2,-1)、(a,2a+3).
要使CB,当且仅当 ,  ∴≤2a≤3.
评注:从B、C条件中的函数联想到它的图象,则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立即得到直观化,相应的代数关系式随之确定,避免了对a的分类讨论. 由于每一个函数总对应一个图象,因此,对于以集合为载体的函数问题常常利用函数的图象,来直观反映集合间的关系,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.
运用二:以函数基本性质为主线的问题
例2  设f(x)是定义在R上以2为周期的函数,且f(x)为偶函数,在区间[2,3]上,f(x)=-2(x-3)2+4,求x∈[1,2]时,f(x)的解析式 .
思路:确定[2,3]的对称区间[-3,-2]上的解析式,将x∈[1,2]通过周期变换转化为x+h∈[-3,-2] (h为常数) .
解:∵当x∈[2,3]时,f(x)=-2(x-3)2+4.
而f(x)为偶函数,顶点(3,4)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(-3,4),
∴当x∈[-3,-2]时,f(x)=-2(x+3)2+4
当x∈[1,2]时,即1≤x≤2,∴-3≤x-4≤-2,x-4∈[-3,-2],
∴ f(x-4)=-2(x-4+3)2+4 =-2(x-1)2+4
又∵2为f(x)的周期,∴-4也为周期.  ∴ f(x-4)=f(x) .
故当x∈[1,2]时,f(x)=-2(x-1)2+4.
评注:本题融函数的周期性、奇偶性、分段性、图象的对称性等知识于一体,以考查函数基本性质的综合应用. 这是函数问题的一种基本题型,同学们要熟练掌握.
运用三:以二次函数为主线的问题
例3  已知A=[-1,1],B=[-,],函数
f(x)=2x2+mx-1. (1)若对任意x∈R,都有f(1+x)=f(1-x)成立,试求x∈B时f(x)的值域;(2)当m∈A,x∈B时,证明|f(x)|≤.
思路:从二次函数的对称性、单调性、最值着手,注意不等式的放缩.
(1)解:∵f(1+x)=f(1-x)对任意x∈R都成立,
∴ x=1是函数y=f(x)图象的对称轴,
即-=1,∴ m=-4, ∴ f(x)=2x2-4x-1=2(x-1)2-3.
当x∈B时,f(x)单调递减,∴ f()≤f(x)≤f(-),即-2≤f(x)≤2. 故f(x)的值域为[-2,2].
(2)证明:∵m∈A,x∈B,∴|m|≤1,x2≤,∴1-2x2≥0.
于是|f(x)|=|2x2-1+mx|≤|2x2-1|+|mx|=1-2x2+|m||x|≤    -2|x|2+|x|+1=-2(|x|-)2+(当且仅当|x|=时,等号成立).
评注:①由于二次函数常常与二次方程、二次不等式紧密相联,同时,有不少实际问题往往以这三者为数学模型,因此,这类问题常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. ②一般地,定义在R上的函数y=f(x)(不局限于二次函数),若f(b-x)=    f(a+x),则函数y=f(x)的图象关于直线x=对称. 特别地,若f(a-x)=f(a+x)[或f(x)=f(2a-x)], 则函数y=f(x)图象关于直线x=a对称. 当a=0时,函数y=f(x)的图象关于直线x=0(即y轴)对称,此时y=f(x)为偶函数. 必须注意:“f(b-x)=f(a+x)”与“f(x-b)=f(x-a)”的区别,后者意味着f(x)是以a-b为周期的周期函数,特别地,若f(x-a)=f(x+a),则f(x)是以2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.
运用四:以三次函数为主线的问题
例4    已知f(x)=x3+bx2+cx+d在x=-与x=1时都取得极值. (1)求b、c之值;(2)若对任意x∈[-1,2],f(x)< 3d 2恒成立,求d的取值范围 .
思路: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与最值.
解:(1) f '(x)=3x2+2bx+c
由题意知,-,1是方程3x2+2bx+c=0的两根,于是
  ∴ b=-,c=-2. 
(2)f(x)=x3-x2-2x+d, f '(x)=3x2-x-2.
当x∈ 时,f '(x)>0;当x∈(-,1)时,f '(x)<0;
当x∈(1,2]时,f '(x)>0,
∴当x=-时,f(x)有极大值+d.
又f(2)=2+d >+d,∴当x∈[-1,2]时,f(x)的最大值为2+d.
对任意x∈[-1,2],f(x)<3d 2恒成立f(x)max<3d 2,即2+d<3d 2,∴d >1或d <-.
评注:本题融三次函数、导数、不等式、方程等知识于一体,主要考查导数在三次函数的单调性、极值与最值问题中的应用. 新增导数内容后,近几年的高考新课程卷中陆续出现考查三次函数的最值、极值、单调性、图象的问题,这类问题虽然难度不大,但具有内容新、背景新、方法新等特点,预计在今后的高考中还会进一步加大考查的力度.
运用五:以抽象函数为主线的问题
例5   设f(x)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,当x>0时,f(x)>1,且对任意的实数x、y,均有f(x+y)=f(x)·f(y). (1)求f(0)的值;(2)证明:对任意x∈R,都有f(x)>0;(3)证明f(x)在R上是增函数 .
思路:合理赋值(化抽象为具体),作恒等变形,注意分类讨论的思想. 
(1)解:在f(x+y)=f(x)·f(y)中,令x=y=0, 则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f(0)=f  2(0),∴ f(0)=0或f(0)=1.
当f(0)=0时,令y=0, x>0得,f(x)= f(x) ·f(0)=0, 此与题设:当x>0时,f(x) >1矛盾,∴ f(0)≠0. 故f(0)=1.
(2)证明:当x>0时,f(x) >1>0;当x<0时,-x>0,f(-x) >1,而 f(x)·f(-x)= f(0)=1,∴ f(x)=>0;当x=0时,   f(0)=1>0   因此,对任意x∈R,都有f(x) > 0.
(3)证明:任取x1,x2∈R,且x1<x2,则
f(x1) -f(x2)=f(x1)-f[x1+(x2-x1)]=f(x1)-f(x1) f(x2-x1)=f(x1)[1-f(x2-x1)]
∵ x2-x1>0,∴ f(x2-x1)>1,∴ 1-f(x2-x1)<0,
而f(x1)>0 ,  ∴ f(x1)-f(x2)<0,即f(x1)<f(x2) . ∴ f(x)在R上是增函数 .
评注:本题融抽象函数、函数的单调性、不等式等知识于一体,赋值法在解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. 利用抽象条件,通过赋值(赋具体值或代数式)、整体思考、找一个具体函数原型等方法去探究函数的性质,如奇偶性、周期性、单调性、对称性等,再运用相关性质去解决有关问题,是求解抽象函数问题的常规思路. 对抽象函数问题的考查在近几年高考中有逐年增加数量的趋势.
运用六:以向量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
例6    设平面向量=(,-),=(,). 若存在两个实数s、t及实数k,使 =+(t2-k),=-s+t且⊥. (1)求函数关系式s=f(t);(2?雪若函数s=f(t)在[1,+∞?雪上是单调函数,求k的取值范围.
思路:将向量间的几何(位置)关系数量化(坐标关系),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.
解:(1) ∵=(,-),=(,),
∴||=||=1,·=0.
又,⊥,∴·=0,即[+(t2-k)](-s+t)=0.
∴-s2+t(t 2-k) 2+(t-st 2+sk)=0,
∴-s+(t2-k)t=0,于是s=f(t)=t3-kt .
(2)f '(t)=3t2-k .
∵f(t)在[1,+∞?雪上是单调函数,∴在[1,+∞?雪上有f '(t)≥0或f '(t) ≤0.
由f '(t)≥03t 2-k≥0k≤3t 2k≤(3t 2)mink≤3.
由f '(t)≤03t 2-k≤0k≥3t 2. 因为在t∈[1,+∞?雪上,3t 2是增函数,所以不存在k,使k≥3t2在[1,+∞?雪上恒成立,故k的取值范围是k≤3.
评注:本题融向量、函数、导数、含参数的不等式等知识于一体,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函数问题的能力. 由于向量具有几何表示和代数表示的特点,这就使其成为近几年高考表述函数问题的重要载体. 以向量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常常在高考中作为“把关题”,对此,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.
运用七: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函数问题
例7   定义在R上的函数f(x)满足:如果对任意x1、x2∈R,都有f≤[f(x1)+f(x2)],则称f(x)是R上的凹函数 .
已知二次函数f(x)=ax2+x (a∈R,且a≠0) . (1)求证:当a >0时,函数f(x)是凹函数;(2) 如果x∈[0,1]时,       |f(x)|≤1,试求a的取值范围.
思路:弄懂新定义,按定义证明,求解恒成立不等式.
(1)证明:任取x1、x2∈R, 则
[f(x1)+f(x2)]-2 f
=ax21+x1+ax22+x2-2=a(x1-x2)2 .
∵(x1-x2)2≥0,a > 0, ∴a(x1-x2)2≥0.
∴ f≤[f(x1)+f(x2)]. 
∴当a > 0时,函数f(x)是凹函数.
(2)解:|f(x)|≤1-1≤f(x)≤1-1≤ax2+x≤1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 * ) .
当x=0时,a∈R;当x≠0时,
(*)  .
当x∈(0,1]时,-2+的最大值是-2,2- 的最小值是0,
∴ ,但a≠0 . ∴-2≤a<0,即为a的取值范围.
评注:本题以高等数学中的凹函数为背景,通过给出凹函数的定义(设置新情境),考查学生阅读、理解、迁移新知识的能力,以及灵活运用函数知识求解不等式问题的能力. 在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知识交汇处命题,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种趋势. 在这种问题中,又以函数问题居多.
运用八:以函数的“不动点”为载体的问题
例8   设函数f(x)的定义域为D. 若存在x0∈D,使f(x0)=x0成立,则称(x0,x0)是函数f(x)图象上的一个不动点. (1)若函数f(x)=的图象上有两个关于原点对称的不动点,求a,b应满足的条件;(2)在(1)的条件下,若a=8,设f(x)的图象上两个不动点分别为A、A',求平行于直线AA'且与f(x)的图象相切的直线方程.
思路:理解“不动点”的定义,利用导数求切线方程.
解:(1)由f(x0)=x0得,=x0,整理得
x20+(b-3)x0-a=0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*). 
由题意知,方程(*)有两个绝对值相等,符号相反的根,因此,b-3=0,且-a<0,∴b=3,a>0. 而f(x)=3+,所以a≠9,故a、b应满足的条件是b=3,a>0且a≠9.
(2)当a=8,b=3时,f(x)=. 由=x得两个不动点为A(2,2),A'(-2,-2) .  
∴直线AA'的斜率为1.
又f '(x)=(3-) ' =,
∴=1x1=-4,x2=-2.
∴切点为P(-4,4)和Q(-2,2) . 于是所求的切线方程是y-4=x+4和y-2=x+2,即y=x+8和y=x+4.
评注:函数的“不动点”问题,是近两年各地高考模拟题和高考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. 这类问题往往将函数、方程、解几、导数等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,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,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,预计这类问题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设计得更加灵活,更能体现“能力立意”的命题要求.  


  • 上一个文章:
  •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    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@163.com联系.


   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导航 | 手机版
    琼ICP备12003406号